0527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今日农汇    来源:农汇网    时间:2016-05-27 10:51:43    阅读:216次

[ 摘要]今日农汇,汇集今日农业资讯。主要从政策、市场、合作社、农村金融、农资等方面传递今日最新农业信息。

.政策

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近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力争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意见》明确,重点从八个方面推进产业扶贫。一是科学确定特色产业。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五是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六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可以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倾斜的,要加大倾斜力度。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扶贫部门应会同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指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七是创新金融扶持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地方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八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意见》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各省(区、市)明确由农业、扶贫部门会同相关产业部门共同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要组织规划编制,组织编制省、县两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科学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要建立调度机制,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及时更新产业扶贫信息,实现精准化管理与考核。要加强督查考核,建立产业扶贫县域考核指标体系,开展联合督查、行业督查、第三方评估,把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605/t20160526_5151491.htm

.农资

发改委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缓解玉米产业价格倒挂

       近年来,我国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国内外价差较大、进口压力大,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产业链价格倒挂。玉米产业难题如何解决?

      解困压力较大

      “当前,粮食增产多、主要增在玉米,粮食库存多、大头在玉米,玉米行业面临的问题最受关注。”中国农科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说,玉米是近年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增加产量占粮食总产量增量的57%。

      受玉米临储政策推动,我国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但增产的烦恼随之而来: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财政资金,同时每年都要付出巨额库存成本。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每年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在630亿元。

      尽管2015年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后,玉米价格有所回落,但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国内库存爆满,供给过剩,但由于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国产玉米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无法通过出口去库存。同时,大麦、高粱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玉米市场形成较大冲击,玉米产能过剩持续加剧。  

      据统计,国内玉米的主要走向,饲料约占65%,玉米深加工不足30%,食用不足10%。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尤飞说,玉米供给量不断攀升,但需求增长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受饲料高粱、大麦等低成本饲料作物替代影响,玉米饲料需求放缓;二是玉米作为能源作物,受到石油价格走低影响,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三是玉米淀粉等其他加工品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需求增长缓慢。

      从产业链角度看,玉米产业链上游供给充裕,库存压力大,而中下游竞争较为激烈,各企业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以玉米淀粉行业为例,全国玉米淀粉在2011年产能就已突破2000万吨,近年来持续处于高位,而下游消费增长缓慢,明显供大于求。据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协会统计,全省有玉米加工企业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年加工能力近1000万吨;自2014年秋开始,全省玉米深加工全行业亏损,至今多数仍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挣扎。

      举措从源头抓起

      面对国内玉米产业倒挂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已明确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玉米,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业内认为,这样能减少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数量,下游的饲料、淀粉和酒精等深加工企业才不至于连年亏损,整个玉米产业链才能健康发展。

      农业部力推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全国计划5年内调减非优势区域玉米5000万亩以上,折合玉米产量2100万吨,鼓励农民将退出的玉米改种市场需要的其他作物。同时,农业部提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力玉米产业化,促进玉米转化加工,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瓶”+“糖罐”+“燃料箱”。

      “燃料箱”意味着玉米生物燃料的发展机遇。我国2000年开始发展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并在东北、河南、安徽等地区按10%的比例添加到汽油中,每年可消耗玉米450万吨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释放乙醇对玉米的需求对玉米产业链是个好信号。

      相比加工企业,主产区玉米种植大户的状况更令人关注。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说,主要担忧新型规模主体的种植效益。前两年玉米价格好,农民就扩种玉米。据黑龙江等主产区调查,玉米亩收益比大豆高200多元。农民担心改种大豆、杂粮等后,效益赶不上玉米。同时,由于大豆市场化收购,杂粮杂豆价格波动大,担忧替代作物产品市场难销。

      不少新型主体正在改变思路。辽宁省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认为,单靠卖玉米原粮收益肯定没保障,还得把产业链拉长。合作社今年打算建好加工厂,生产玉米碴和玉米粉;还要建好养羊场,实现从种到养的循环。一斤玉米只能卖七角,而一斤玉米碴就卖四五元,一斤高质量的玉米粉能卖到10多元,能增加玉米综合收益。

      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伴随国家对玉米支持力度的下降,人们担心玉米是否会丧失国际竞争优势,成为“第二个大豆”。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从短期看,玉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主动调减玉米,减轻库存压力。从长期看,玉米仍是需求增加较多的品种,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曾衍德说,这是因为:首先,两个产品的贸易调控手段不同。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关税3%;而玉米进口实行配额管理,配额总量720万吨,不到国内消费量的4%,配额内关税1%,配额外关税65%。这些年,我国玉米每年实际进口量均在配额内。由于实行配额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进口。

      其次,两个产品的加工布局不同。大豆加工企业尤其是油脂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离港口近,以进口原料为主。而玉米加工企业数量多,大多建在玉米主产区和畜牧业主产地,原料来源以国内为主。

      再次,两个产品的体量大小不同。玉米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36%,大豆产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不到2%。世界大豆贸易量1.17亿吨,高于我国大豆消费量,可为我国进口大豆提供充足货源;而世界玉米贸易量为1.2亿吨左右,仅占我国玉米消费量的60%左右。

      曾衍德表示,玉米结构调整是在巩固提升优势产区的同时,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原文链接:http://news.b2cf.cn/zchl/201605/38438_1.shtml

 

 

三.市场

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到底怎么办

        从去年开始,受农产品价格波动,整个农业行业都显得疲软,几乎每个人都在叫喊生意干不下去了。

      生意难干,分两种,一个是整个行业都难干,一个是只有你自己难干。如果别人都干的很好,而你自己干的不好,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要从自己身上去考虑。

      整个行业难干,又分一种周期性的波动难干和行业日落西山的衰落。如果行业是日落西山的衰落,就什么都不用考虑了,立马转行就行了。但是,农产品价格因素起来的难干是属于周期性波动的难干,就是说这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低了,农民投入积极性小了,我们难干了,但是这个周期肯定会过去的,农产品的价格早晚是要回升的,当农产品价格回升以后,我们就又可以好干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难干,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惊慌,能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周期性过去,如果这个时候自己不能学会等待,盲目的急躁就很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到一种恶性的循环中,比如说,农民不舍得投入了,就用一些虽然便宜却起不到什么效果的产品去管理作物,结果投入产出比极低。

      等待  需要耐得住寂寞和沉得住气 

      当然,等待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方法,而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往前去探索一步的。今天农家人小编想和大家聊的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方法。

      拿苹果举例,现在好多苹果都烂到家里卖不出去了,社会上各种苹果滞销的新闻;但实际上那些品质优秀的苹果仍然是不愁销路的,相反他们早早的都已经卖完了。一位日本农民不用化肥农药,最初虫子满天飞,他还是坚持不打农药,到后来一个苹果几百块都难求的文章来看,证明保证质量的产品销路还是很不错的,联社有位成员生产的有机鸭稻米,一斤卖到十五六块,但是有的人却只能卖到两三块,这就是差别所在。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几年小编做进出口的朋友说接到韩国一笔两万吨非转基因大豆的单子,最后却因为没找到同一个品种并且品质相近的豆子而黄摊了,真是可惜。还有一个是小编从周围了解到,今年种香瓜和小粒豆的农户比较多,预计今年秋天,小粒豆和香瓜很有可能卖不上好价钱。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看什么赚钱了,大家一窝蜂的全部去种植,然后价格就会一落千丈,价格一落千丈后,大家又都不种植了,然后价格就又上去了。前两天的猪肉大涨和“蒜你狠”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整个周期下来,平均一下其实还是赚钱的,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我们发现,那些注重品质的农户总是比那些不注重品质的农户赚的钱多,为什么呢?  

      一位农户给了大家答案:他说:“我种地就舍得投入,就追求品质,果子价格高的时候我一直搂着不卖,卖的价格要比其他人高很多;行情不好的时候,很多果子都没有人要了,那些客商来了就先要我的果子。”

      还有一位海南卖哈密瓜的农户说:“我们当地很多哈密瓜不熟就有人过来收,但是我不让农户卖,一定要种熟,因为种熟了的糖度高,甜,卖出去以后回头客多;我们隔壁两个乡镇种哈密瓜的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给砸了,卖给人家的哈密瓜不甜,半生不熟就给卖了,以后客商都不敢去他们那里收了;所以,价格高的时候,客商都抢着要我们这里的,价格低的时候,客商只要我们这里的,每次都是我们这里卖完了,没得卖的时候,才轮到隔壁镇。”

      这些事情都说明了,质量对销售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企业,包括合作社,经销商等等也都懂,但是都认为转变农民的思维太难了,根本就说服不了农民。是的,我也认为农民很难被说服,不仅仅农民,任何一个人都很难被说服。所以,我想说一句话:

      听不如看!说不如干! 

      他不相信,他不转变,你就不要再给他说了,要做出来,让他们看到。你应该着重的建立起来几亩地或者几个园子做样板,帮着他们把作物的品质给提上去,然后卖到高价格了,真赚到钱了,农户传播起来是会很快的,没有几个人看到赚钱还不去干的。之所以不去干,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他们不知道投入以后到底会不会有回报,到底会不会卖高价格,所以他们才难转变的。

      做给他们看,他们就会给你变。

      生意不好的时候,与其抱怨和恐慌,焦躁不安,不如去踏踏实实的做出来两个样板田。

原文链接:http://www.znhzzxw.com/index.php?p=newsshow&id=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