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农业部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信息

今日农汇    来源:农汇网    时间:2016-10-25 10:48:32    阅读:175次

[ 摘要]今日农汇,汇集今日农业资讯。主要从政策、市场、合作社、农村金融、农资等方面传递今日最新农业信息。

一.农业部农产品监管动态

农业部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信息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2016年7-9月,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83个品种94个参数,抽检样品11310个,总体合格率为97.6%。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6%、98.8%、99.4%和95.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对合格率较低的省(区)进行督办,要求对监测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深入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以及“三鱼两药”的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强监测预警,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扎实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610/t20161024_5316244.htm

二.合作社规范化

江苏泰兴市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通过引导合作社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严格依法办社,切实提高整体规范水平。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市农户入社比重达80%以上、成员比非成员收入高20%以上,农民合作社内部制度健全、‘三会’活动正常、议事决策民主、财务管理规范的目标。”这是日前召开的江苏省泰兴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市推进动员会提出的目标。

       截至今年上半年,泰兴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已达1900多家,实现统一销售农产品每年都在6亿元以上。常年在合作社就业务工的人员有数万人之多,带动村集体增收1000多万元。

       会议要求,全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要按照“依法依规、分类指导,创新举措、加强管理,促进规范、强化带动”的总体要求,分“星级创建、提档升级、全面规范”三阶段组织实施,通过引导合作社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严格依法办社,切实提高整体规范水平。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6-10/25/nw.D110000nmrb_20161025_6-05.htm?div=-1

三.合作社结构调整

合作社理事长们的“三秋”

——河北省种植合作社结构调整观察

       正值“三秋”生产关键节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不少粮食生产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来说,今年的“三秋”与往年会有些不一样。经历着或主动或被动的调结构、转方式,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烦恼和期待,秋冬种如何安排?期盼具有鲜明示范功能、组织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们,能在率先行动的同时,带动更广大的农户融入改革、收获成果。

       与往年忙忙碌碌的秋收时节不同,今年对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永联农民合作社来说,显得异常清闲。“我们今年的玉米主要是走了青贮,都卖给了附近的一家大牛场。”永联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邢保福表示。

       玉米作为粮食卖,按640元/亩计算,扣除掉秸秆还田、收割等费用外,所剩无几。而按青贮饲料卖,一亩地卖到了670元,合作社总收入达到200余万元,费用要少得多,而且地里干干净净、省工省时。

       对流转了大面积耕地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来讲,粮食行情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面对粮食价格的调整走低,怎样种地才能挣到钱?节省成本、调整结构、科学种田……河北几家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社员们动了不少脑筋。

       大型农业合作组织:收缩规模,开展适度经营

        “今年夏天很冷……”几个月前,忠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海涛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幅“六月飞霜”的图片。今年秋天再见马海涛时,他显得有些消瘦。

        自2010年涉足农业以来,马海涛创立的忠惠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42亩土地、10名社员,发展成为流转土地1.5万余亩、农业种植示范园区31个、涉及农户4400余家的大型农业合作组织,先后获“保定市农业合作示范社”“保定市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8月改制为股份公司,成功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

        庆祝上市时的掌声仿佛还在耳边,然而,在风云突变的市场形势面前,在一降再降的玉米行情面前,在多方筹措仍然较大的资金缺口面前,“忠惠”今年的路走得格外辛苦。

        去年玉米价格下调,忠惠亏损高达400多万元。加上自然干旱导致成本上涨及部分管理问题,忠惠的经营运转雪上加霜,甚至临时用工工费、各种机械费和社员土地本金,都不得不一拖再拖。

        “规模大了,风险就上来了。”马海涛说,近年来,在忠惠的带动下,当地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地租从刚开始每亩600元涨到1000元。“小农户的经营方式,‘船小好掉头’。而我这么大的规模,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尤其是后者。”

        面对经营困境,“忠惠”已经着手缩减规模。但是因涉及到社员的切身利益以及大部分社员已经没有了种地的意愿,使得这一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无论是价格还是别的,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我不会放弃。”行伍出身的马海涛对未来仍有信心。

        多种经营的合作社:调整结构,紧盯市场生产

        “这是我们绿硕合作社5500多亩的薄皮核桃种植园区,明年就能挂果,从后年起将逐渐进入丰产期,预计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顺着容城县绿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王经理所指方向望去,南张镇沿京石高铁两侧,一株株优化高产核桃树枝干粗壮,蔚为壮观。

        近两年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回落,为了确保合作社取得经营效益,绿硕农业合作社管理团队积极调整了种植品种,除了大力发展薄皮核桃外,还与唐山鼎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种植订单甜玉米,获得了每亩毛收入1300元的效益。2016年下半年,在玉米价格继续出现较大下滑的情况下,该合作社又新增了近2000亩入社土地,目前合作社土地总面积达到了1.3万亩。

        深秋季节,容城县城子村的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等错季蔬菜秧绿果壮。

        “这是今年的第三茬瓜菜。”城子村暖棚种植户、58岁的李庚群满面笑容地给记者算着自家的种植账。“我和老伴儿种了5亩暖棚,第一茬种的西瓜,卖了近4万斤,每斤价格平均能到六毛五分,毛收入在两万六千元。第二茬种的甜瓜,卖了近两万斤,每斤价格平均一块八毛,毛收入在三万六千元。眼下蔬菜价格跟去年差不多,估计这第三茬瓜菜的收入也会在两万元以上。全年刨除一万三千元投入,净赚了近七万元。”

        容城农林局相关人员说,最近两年,玉米价格降了很多,种大田作物的农户日子明显有些不好过了。相比之下,搞暖棚等设施农业的农户种植收益优势明显。准确预测及时调整,才能适应市场变化,才能让辛苦劳作的农民钱包更鼓一些。

        粮食生产合作社:科技支撑,种粮也讲差异化

        粮食玉米行情回落,就改成青贮玉米,改成蔬菜、核桃,改成食用菌,这在小范围来讲,属于结构调整,能够减轻农户的损失。而对于整体来讲,不仅涉及到技术、市场等问题,更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对此,永联合作社监事长刘锡魁有自己的思路。

        刘锡魁退休前曾担任清苑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理事长,可谓跟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我就是要做给乡亲们看,带着乡亲们干,依托科技创新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生金产银。”

        永联合作社2014年5月份成立,当时流转土地1200亩,入社会员130户。到今年流转土地达到5000亩,入社会员300名,以托管半托管形式辐射土地达到1万亩,还成立了永联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规模扩大后,种经济作物管理跟不上,难以实行机械化,还是要种粮食作物,但要依托科技创新进行差异化生产,这样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土地效益。”刘锡魁说。

        自成立之初,永联合作社就有着异于其他农民合作社的“天然禀赋”。在它的示范园区规划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到2017年,园区建成新品种试种区6000亩,小麦繁种区2000亩,河北农业大学实验站226亩,中国农科院低碳种植实验基地200亩,循环农业示范区150亩……

        永联合作社今年试种的小麦品种是强筋麦,价格要比普通小麦高出10%,而且抗旱节水、易于管理。不久前,他们还跟上海一家生产食品配料的公司签了订单,生产用于提取植物增黏成份的彩糯玉米,价格比普通玉米高出不少。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6-10/25/nw.D110000nmrb_20161025_1-05.htm?div=-1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

镇远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激活产业扶贫开发活力

       近年来,镇远县抓住农村改革建设有利契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激发了扶贫产业开发活力。

       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镇远县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对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10月,全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70家(110个村均组建专门的脱贫攻坚合作社)、专业大户148家、家庭农场36个、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2家,州级14家)。目前,积极组织贵州金福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蕉溪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州级龙头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组织盼福果蔬、贵州赤小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镇远县道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申报州级龙头企业。

       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据统计,截止2016年10月,全县参与“三变”的合作社17家,涉及9个乡镇16个村,投入2016年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投资503万元,累计撬动金融资金1000万元;共融合“特惠贷”资金3000万元投资扶贫龙头企业,目前选择贵州花酒酒业有限公司、蕉溪镇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家企业共带动8个乡镇12个贫困村600户贫困户“抱团”脱贫。

       三是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紧围绕全县“三特”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生产经营,逐步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存销售等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生产格局。

       四是农业经营主体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镇远县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紧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推进镇远农业品牌建设,确保“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 1个。目前为止,全县共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1家,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企业条件正在积极申报的有8家,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4.63万亩(其中完成蔬菜种植1.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3.33万亩),均为无公害农产品。

原文链接:http://www.zhenyuan.gov.cn/jjdt/47003.jhtml

五.合作社产业扶贫新模式

祁门农商银行创新贫困户贷款入股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

       日前,祁门农商银行通过与塔坊镇乡政府、阳光村村两委的多次对接,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贫困户贷款入股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

       贫困户贷款入股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户通过贷款入股产业合作社,获得稳定收益;合作社获得发展资金,并享受扶贫优惠政策;贷款到期后,合作社在贷款人配合下,向贷款银行归还股本金。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有16户贫困户统一签订协议,同意贷款入股合作社。

       该贷款模式下,资金封闭式运行,降低了贫困户贷款风险。银、政、保、社、农五方搭建共同协议、对贷款使用、贴息、保险的规范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市场风险,保障了各项扶贫政策、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助推金融扶贫攻坚。

原文链接:http://www.ah.xinhuanet.com/20161024/3499512_c.html

六.合作社贷款资金使用规划

灵璧县兴起一种牛羊寄养模式  扶贫资金集中使用更得力

       在灵璧县尹集镇,一种牛羊寄养模式悄然兴起,不少贫困户依靠它半年就实现了脱贫。

       牛羊“寄养”合作社,资金安全又高效

       在灵璧县尹集镇,一种牛羊寄养模式悄然兴起,不少贫困户依靠它半年就实现了脱贫。

      今年该镇菠林村获扶贫资金28万元,涉及38户141人。在镇、村的宣传引导下,全村多数贫困户都愿将各级扶持到户的扶贫资金用于养牛。考虑到贫困户从事养殖存在技术瓶颈,村里转换思路,把扶贫资金交给养牛专业合作社集中使用,条件是合作社养殖大户为贫困户提供全程“寄养”服务。合作社与村委会、贫困户三方签订“寄养协议”,社里的养牛大户帮助贫困户代购小牛、代为育肥、统一销售,年终按每户贫困户1500元进行分红,协议到期一并还本,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签。根据约定,养牛合作社还须优先从贫困户中雇佣工人,并按天付酬。在合作社的养牛棚里,记者看到一些贫困户正运送青贮,切草喂牛,他们农忙时可先忙自家农活,农闲时到合作社帮工,工作时间很灵活。

       无独有偶,尹集镇圩疃村的养羊合作社也与村里的部分贫困户签订了寄养协议,贫困户即便无劳动能力,也可仅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无需投入人力、物力,便可以坐享红利。今年合作社已带动65户贫困户、195人脱贫。

       “这种牛羊寄养模式体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贫困户实现无风险、无门槛养殖,保证了扶贫资金的安全,让贫困户稳定获利。 ”灵璧县扶贫办有关人士说。

       产品收购有兜底,农户脱贫心有底

       在灵璧县韦集镇永久村,许多贫困户都在栽培一种“幸福菇”,它无需像其他菌菇一样在大棚栽培,只需露天大田即可。从菌种到成品菇周期不过55天,一年可收获5茬,因投资少、见效快,受到贫困户的欢迎。

       因缺少优势产业,永久村有贫困户80多户200多人长期难以脱贫,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韦集镇决定引入特色种植栽培,助力精准扶贫。去年,韦集镇政府经多方考察,与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展开合作,引入该院培育的“幸福菇”,在永久村建设了标准化食用菌田块100亩,项目总投资50万元。这个村充分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扶贫政策,获得政府补助25万元,菌种补贴12万元,银行小额贷款13万元。村里还设立管理小组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为了让贫困户从项目中获得“红利”,贫困户可以用自家的承包地作价入股,有劳动能力者也可参与田间管理,获取劳务报酬。

       “幸福菇”虽然栽培技术简便,但不少贫困户仍顾虑重重,担心市场风险。为此,政府牵线搭桥,由镇上灵南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按每公斤8元统一收购,让贫困户吃下“定心丸”。 “幸福菇”项目每年总产值160万元,利润的80%分配给贫困户,16%留给村集体,剩下的4%用于支付管理小组薪酬。去年至今,一些贫困户通过栽培“幸福菇”,一年就脱贫了。

原文链接: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6-10/24/content_117331171.htm

七.科技助农增产增收

差异化生产要靠科技支撑

       种植错季蔬菜和彩甜糯玉米本质上都是差异化生产,其背后需要科技支撑。走访多家合作社后,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在有种蘑菇传统的河北广宗县,长久以来,当地的蘑菇价格随行就市,今年挣、明年亏的菇农和合作社不在少数。而菌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却靠着灵芝种植棚跳出这个“怪圈”,不仅比普通蘑菇的附加值高2倍,而且不再为销售问题而烦恼。近期,他们加工了1000余盆盆景,在微信里一发布,很快就销售一空。

      经营有道靠的是科技支撑。该合作社法人王志恒是研究菌类的专家。他先后承担的几个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摸索研究自创了“粗粉碎棉秆柱式栽培平菇、姬菇技术”和“棉秆规模化栽培木腐菌配套技术”,前一项可使用棉秆量达到百分之百。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认为,棉秆作为辅料生产出来的蘑菇品质优、口感好。

      永联农民合作社的规划和实践让人振奋,这个示范带动样板靠的仍然是科技。清苑县离河北农业大学只有几十公里。刘锡魁说,从校长到教授,基本上都在合作社示范区有试验基地,三天两头来这里察看研究项目。合作社的新项目新思路有时就来自于跟教授们的闲聊。就比如他们已经签订订单种植的彩糯玉米项目,最早是这家企业找到河北农大一位教授咨询,而这位教授在永联察看实验结果时就谈起了这件事,引起了刘锡魁的注意,一来二去,这事就谈成了。

      当然,河北农大只此一家,不可能处处都能享受这个便利。不过,这其实代表了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如果永联合作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频繁跟河北农大接触,更不会有现在强劲的发展趋势。

        农民合作社不论处于初创期还是辉煌期,一定要提高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唯有如此,才能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原文链接:http://www.agronet.com.cn/News/1089892.html